×

口腔种植牙

口腔种植牙行业:不可“豁”缺的千亿市场

kqdaily kqdaily 发表于2018-07-26 17:05:57 浏览4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前言:

口腔医疗是一个明显的消费升级领域,其中正畸和植牙是口腔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我国每万人植牙量远低于日美欧,甚至远低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潜在提升空间非常大。

▌口腔医疗需求强盛,供给还不充足

中国口腔市场患病率高、就诊率低,这一特点将长期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达到牙齿健康标准的人不足1%,口腔疾病的整体发病率达到90%以上。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的龋齿率为88.1%;老年人群体龋齿率为98.4%。2016年我国口腔疾病患者人数为6.87亿,口腔医院的就诊人数为3211万人,就诊患者占口腔患者的比列仅为4.67%。

口腔市场将持续高增长。中国口腔医疗市场已经达到850亿元,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到18%左右。口腔医疗的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密切相关。

美国口腔医疗发展最快的时间是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5年达到5600美元。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达到相同水平,口腔医疗将持续快速增长。

▌口腔医疗机构快速发展

口腔医疗机构利润可观,政策鼓励民营资本介入我国口腔医疗机构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口腔专科医院,基本代表当地最好的口腔品牌;2015年有501家,2016年有587家;

第二类是综合型医院口腔科,在缺少口腔专科的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类是口腔诊所,包括连锁门诊和个体门诊。其中又主要是个体门诊,数量高达6.5万家以上。

口腔专科医院虽然数量只有500多家,数量占比仅1%,但诊疗人次占比达到15%;综合性医院口腔科也占了诊疗人次的50%左右;剩余36%的诊疗人次则由数万家口腔诊所承担。

口腔专科医院盈利能力强劲,在所有专科医院中,口腔专科医院利润率排在眼科医院之后,居于第2位,利润率高达11%。

资本市场主推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发展

2016年我国大健康行业规模约5.6万亿元,同比增加了12.2%。但口腔医疗行业产值仅千亿左右,占比约2%,还大有发展的空间。

资本市场正是看到了口腔医疗市场巨大的商机,开始投资口腔医疗机构。

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口腔医疗行业共发生15起数万美元以上融资行为,仅2017年就有5起5000万美元以上融资行为发生。

口腔医疗机构经营模式:连锁经营与个体经营的探讨

在数万家口腔诊所中,个体诊所占比超过95%,连锁门诊仅5%左右。口腔诊所的连锁化率远远低于眼科,原因在于:

1). 口腔医疗的安全性较高,不容易出现医患纠纷;患者对个体口腔门诊的信任度要高于其他医疗子行业;

2). 口腔诊所固定资产投资较低,一个口腔诊所投入100万左右即可;多数牙科医生能够负担得起;

3). 大多数口腔项目都不在医保范围内,牙科医生不需要跟医保打交道;

4). 患者更重视便利性,在社区口腔诊所无需排队。

因此,一般牙科医生如果脱离体制或多点执业,会更愿意自己开诊所,经营更灵活。

口腔连锁门诊的优势是,有品牌,靠品牌吸引中高端患者,收费可以较高。口腔连锁门诊只有建立了品牌,能够带来稳定的客流,才能吸引牙科医生的加入。

将来口腔诊所的发展模式,到底是连锁化还是继续个体化?

我们的观点是:个体诊所仍占大头;但连锁门诊份额将持续提升。

第一,从国外经验来看,连锁份额在上升,但个体仍是大头。

美国的口腔诊所市场,1992年,微型牙科诊所占89.3%,小型和中型诊所分别占9.0%和1.2%,大型连锁诊所仅占0.5%;到了2012年,微型占80.7%,小型和中型分别占13.1%和2.3%,大型连锁占3.9%。

第二,连锁口腔诊所的规模效应还是能从品牌和采购上体现出来。

有规模效应的行业才适合连锁化经营。口腔诊所以单店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规模效应确实不算太强,但还是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在品牌运营上,连锁化和集中广告投放形成的品牌效应,能够更好吸引患者;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和耗材采购上,连锁诊所也更有优势。

第三,从现实角度,近年资本市场对连锁口腔诊所的投资,也会加快连锁的布局。

拜博口腔、瑞尔齿科等布局全国的大型牙科连锁品牌,多数已获得了数亿至十亿以上级别的融资,纷纷开始大规模扩张。以拜博口腔为例,其2015年在全国拥有门店135家,2017年底已增长至212家。

▌种植牙:行业快速发展,耗材需求量大增

我国口腔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现状

2015年我国的口腔医疗器械市场已达1346亿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相关领域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CAGR达到24.34%。

口腔医疗设备和耗材中,增长最快的领域是正畸和植牙。正畸即对牙齿排列不齐,牙齿形态异常进行修整。传统矫正器是金属牙箍,但增长最快的是隐形矫正器。

由于正畸耗材涉及的上市公司较少,本篇报告暂不讨论。

我国种植牙市场渗透率低,牙科材料发展空间广阔

植牙手术介绍

缺牙修复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活动假牙,简单、便宜,但舒适度、美观度、咀嚼效率都非常差;

第二种是烤瓷牙,在种植牙出现之前,烤瓷牙是比较好的修复方式,但缺点在于:一旦缺了一颗牙齿,就要把两边的健康牙磨除。而且烤瓷牙没有牙根刺激作用,牙槽骨会慢慢萎缩。

第三种就是种植牙,是目前兼具美观和功能性最好的牙列缺损修复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与天然牙功能、结构以及美观效果十分相似的修复方式,种植牙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成熟,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齿科修复首选。

据美国口腔医学会统计,2017年美国共有约1500万例牙搭桥修复或假牙植入,而同期内种植牙植入量约为500万颗,种植牙在整个齿科修复的占比约25%。

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目前种植牙治疗已有较为完善的全套规范,标准操作大致可细分为五步:

详细询问全身病史及口腔病史,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等,检查有无过敏史,查验血小板含量,决定是否适合进行种植牙手术。

使用口腔CBCT进行360°数字化拍摄,根据影像结果构建患者口腔立体全景图。

制定种植方案,依照美观和咬合的要求在模型上排牙,确定种植类型。

通过人工或3D打印技术制作种植模版,牙医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缺牙情况、骨骼情况、对颌牙等因素设计出最佳的种植体空间位置和植入路径。

进行种植牙手术,植入种植体。种植牙手术时间一般在半个小时以下。

国内种植牙手术费用差别较大,根据所选用的种植体品牌、牙冠材质的不同,价格会有明显差异。

根据美国口腔医学会数据显示,目前口腔种植牙手术的平均成功率已达到95%左右,与其他口腔修复术的成功率相当。

在仅植入一颗种植体的单颗植入情况下,种植牙手术的成功率可达到97%,在所有口腔修复术中位居第一。

横向比较:中国市场植牙渗透率低于大多数国家

按植牙数量占人口的比例,最高的是以色列和韩国,达到600颗/万人,我们判断可能与这些国家的报销政策有关,例如:韩国从2014年开始,植牙对于部分高端人群也逐渐纳入到报销里。

当然,在其他国家,植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能报销的。也可以看到,欧洲国家、巴西、阿根廷等,都有100颗/万人的渗透率,美国接近这一数据。发达国家里渗透率较低的是日本,大概46颗/万人。

而中国目前仅7颗/万人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中国植牙医生数量仍然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对牙齿健康的意识还在逐渐提升的过程中。

影响植牙渗透率的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国产化、植牙资质医生数量

植牙渗透率的高低,其实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植牙价格。而植牙价格,我们认为国产化仿制厂家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有植牙资格的医师数量,也是决定植牙渗透率的因素。

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植牙渗透率的关系,可以参考下表。可以明显看到,如果剔除韩国、以色列、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这些国家植牙价格较低,韩国甚至医保覆盖部分人群,因此,是价格原因使他们的渗透率较高),那么,大体上,人均支配收入较低的国家,植牙渗透率一般也比较低,反之亦然。

另外,参考韩国来看,韩国的植牙量是从2000年左右发展起来的。而2000年时候,韩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000美元。

中国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5600美元,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在9000美元左右。

因此,在我国一二线城市,植牙量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植牙手术价格也是影响渗透率的核心因素。

例如,韩国、以色列、巴西和俄罗斯,植牙手术费用都是相对较低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渗透率也显著高于相同经济状况的其他国家。

决定植牙手术价格,我们判断国产化厂家是一个核心因素。

植牙手术最重要的成本是种植体,种植体生产厂家可以划分为溢价品牌(走高端路线)和低端品牌(走低价路线),种植体前5大企业基本都是瑞士和美国企业,但是,在韩国、以色列、巴西等植牙渗透率比较高的国家,都有本土的种植体企业,或者是龙头企业在当地收购的低端品牌。

这些本土化产品,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溢价品牌,推动了这些国家植牙价格的下行,也就提升了植牙渗透率。

第三、有植牙资质的医生数量对渗透率也有影响,主要原因是,买入植牙器械耗材的是牙医,因此,有植牙资格的牙医数量增长,就意味着植牙器械耗材的增长。

在韩国,有80%的牙医有植入资格,在巴西,有植牙资格的牙医数量是全球最多。美国只有22%的牙医有植牙资格,因此,美国和德国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大,但植牙渗透率的差距比较大。

中国只有11%的牙医有植牙资格,当然,中国并没有官方颁发的植牙资质认证(做植牙的医疗机构需要牌照),牙医只要学习,都是能够掌握植牙手术,所以,我们认为,随着植牙量的上升,会推动植牙资格的牙医数量上升,这又反过来推动植牙量的上升。

种植牙市场2011~2017年复合增速高达56%

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有种植牙经验的合格牙医数量增加以及学术推广力度的提高,我国种植牙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2011年时我国年种植牙颗数仅为12万颗左右,2013年增长至30万颗,2016年已超过百万颗,2017年接近200万颗,2011~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6%,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种植牙市场之一。

随着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的不断加强,种植牙的渗透率未来将继续提高。

近年来中国市场已成为齿科企业最重要的业绩增量来源,相关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强在国内的学术推广力度,极大的提高了种植牙在普通患者中的普及程度。

牙科医生资源的不足也是限制我国种植牙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口腔医师协会和齿科企业的合作培训、海外医生引进等手段,情况有望大幅改善。

预计未来几年内,种植牙市场仍将保持30%以上的较快增速。

保守估计,植牙的潜在存量市场需求达到4000亿元

据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35~44岁的中青年人群中,缺牙率大约为36.4%,平均牙量为每人29颗,缺牙已修复比例82.8%;65岁~74岁老人当中,86%存在牙缺失,全口无牙的比例为4.5%,平均牙量22颗,缺牙已修复比例为63.2%。

我们非常保守地估计城市中年缺牙群体的种植牙渗透率20%,农村中年群体的渗透率5%,老年人群的渗透率0.1%,那么按照我国最新的人口数据,则种植牙市场的潜在存量需求数量约为4000万颗,理论存量市场需求金额达到4000亿元以上。

我们对未来植牙量的预测:未来8年复合增速28%

从2011年~2017年,植牙量复合增长了56%,我们估计2017年种植牙数量196万颗左右,种植牙占假牙比例仅1.61%。我们假设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10%。预测数据如下表:

我们测算,到2025年,全国种植牙数量1450万颗,即约每万人100颗,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就与现在的美国差不多,低于现在的多数欧洲国家,也低于现在的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因此,我们认为预测结果处于合理范围内。

种植体是种植牙核心耗材

种植牙手术的主要耗材包括种植体、种植基台、牙冠、修复材料。

种植体是植入牙槽骨中,为整个种植系统提供支持、固位作用,是种植牙的核心部件。

种植基台是种植体裸露在牙床黏膜外的部分,主要功能为连接、固定安装在其之上的牙冠,牙冠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假牙”、“义齿”。

修复材料一般包括口腔修复膜和骨粉,用于创口修复,二者既可联合使用,也可单用口腔修复膜,视患者的颌骨缺损情况而定。

全球种植体和假牙市场规模在2017年达到89.8亿美元,预计未来6年复合增速6.5%,2023年达到130.1亿美元。

全球主要种植体企业包括瑞士Straumann,美国DENTSPLY,美国ZimmerBiomet,美国Danaher(收购瑞典Nobel种植牙),西班牙AVINENTImplantSystem,美国HenrySchein,韩国Osstem,韩国DIO,德国Merz,美国BICON,日本ShofuDental,瑞士ThommenMecial和南非SouthernImplant等。

种植体的价格是决定种植牙成本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对口腔医疗机构的种植牙价格进行了调研,目前市场上单颗牙种植的总体费用约为8000-22000元,收费项目主要包括种植体、种植基台、牙冠、修复材料和手术费用。

种植体依据材质、工艺和来源,价格在一颗3500元至12000元左右。

种植基台的价格一般在1500元以上。目前主流的全烤瓷牙冠一颗的价格约为2500元。修复材料方面瑞士盖氏的Bio-Gide修复膜和Bio-Oss骨粉的组合价格在2500元以上,国产代表正海生物的海奥口腔膜和骨粉的组合价格约为1000-1500元。

▌国产种植体替代进口的空间非常大

进口种植体在国内占有率超过90%。目前我国口腔医疗机构所使用的人工种植牙系统基本全部为外资占据,我们估计外资在国内的占有率超过90%。进口产品价格昂贵也是种植牙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开发难以进一步加快的主要原因。

我们判断,国产种植体占有率不高的原因:

第一,在技术上,国产和进口的表面处理工艺可能存在一定差别,但参考关节骨科等耗材,我们认为国产的表面处理技术追上进口的难度并不大;

第二,目前多数植牙患者的收入水平较高,而且患者和医生都较为迷信进口产品,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留在体内的种植体耗材,不少患者更愿意多花几千元而使用进口材料;

第三,即使面对价格敏感的人群,一些韩国种植牙系统的价格也不高,使国产的价格优势不明显。

目前我国共有10款国产种植系统获批上市,其中安联和天玺来自中国台湾地区。

大陆的8款牙科种植系统中,仅有华西的CDIC和莱顿的BLB被业界公认为达到了国际水平,但CDIC主要供华西口腔医院自用,在其他医疗机构中使用比例较低;莱顿的BLB定位于中低端,其高端产品线实际是代理的意大利B&B系统。

口腔修复膜与骨修复材料: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口腔修复膜与骨材料简介

口腔修复膜属于生物再生材料,在口腔科临床治疗中主要用于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的修复和腮腺手术中预防味觉出汗(Frey’s)综合征,系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对动物源性的特定组织和器官进行脱细胞、病毒及病原体灭活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具有天然组织空间结构的支架材料。

口腔修复膜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免疫排斥反应,在修复病变组织或器官功能的同时,能够诱导组织再生,目前在口腔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种植牙领域,另外在颌面外科手术中也得到一定应用。

口腔修复膜可以与骨粉等骨修复材料合用,用于口腔手术后牙颌骨缺损(或骨量不足)的填充和修复,可使种植体更好得与周边牙槽骨质结合,提升创口恢复效果。

口腔修复膜:估计目前市场规模20亿~30亿元

由于口腔修复膜与骨修复材料主要应用在种植牙领域,因此其市场规模与我国的种植牙市场直接相关。

2017年我国种植牙数量接近200万颗,按照理论上每颗种植牙需使用一张口腔修复膜和一份骨修复材料(骨粉)的标准,以目前一台种植牙手术中膜+骨粉平均2000元的价格水平进行测算,则口腔修复材料在种植牙领域的终端市场的理论规模可达到40亿元。

由于口腔修复膜和骨修复材料的终端价格基本在1:1到1.5:1的水平,我们认为目前口腔修复膜在种植牙领域的市场空间在20-30亿元之间,骨修复材料最多约为10亿元。

口腔修复材料在手术成本中的占比不大,如果均采用中值进行测算,则目前一台种植牙手术的费用为15000元,其中包括6800元左右的种植体,1800元的基台,2500元的牙冠,1500元的修复材料,其余2400元则为手术及设备费用。

修复材料在种植牙手术中的成本占比最小,医疗机构和患者对其价格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医疗机构针对患者的降价优惠主要集中在植种植体和手术费用上,患者也主要关注这方面的收费情况,修复材料的降价压力较小。

瑞士盖氏一家独大,国产正海生物正在崛起

目前国内口腔修复材料市场较为集中,外资占据绝对优势,瑞士企业盖氏一家独大,独享约70%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中正海生物名列第一,市场份额在10%左右。

另外20%的市场相当分散,除了其它的正规获批产品外,还存在大量的通过其它途径进入我国的品牌,主要在个体私人诊所中使用。

盖氏等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较早,具备先发优势,且具有良好口碑。但近年来以正海生物为代表的国产企业逐渐成熟,市场占比快速上升,且在产品质量上已无显著差距,同时价格仅为盖氏的二分之一左右,未来进口替代的空间十分庞大。

口腔CBCT快速增长

CBCT在口腔医疗领域的应用优势明显

口腔CT是围绕人体的一段容积螺旋式地采集数据,它可以从三维角度对组织情况进行反映,可以发现口腔X光片的投照角度不能发现的、或者更细微的病变;

它的三维重建效果能够对骨组织情况、下颌关节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前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科学评价。

CBCT(ConebeamCT),即锥形束CT,其原理是X射线发生器以较低的射线量围绕投照体做环形数字式投照,经过数百次多次数字投照后,所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中,重组后获得三维图像。

CBCT与传统CT的最大区别在于CBCT用三维锥形束X线扫描,而传统CT用二维扇形束扫描。

与传统CT相比CBCT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辐射量低:传统CT的有效放射剂量大概在2000uSv,而CBCT放射剂量范围在29uSv-477uSv之间,减少患者收到的辐射。

(2)数据采集时间短:单次扫描时间一般为10-50秒,远低于传统CT,降低了患者辐射暴露时间和扫描时运动产生的伪影。(3)便捷适用:CBCT占地面积较小,价格仅相当于传统CT的20%-50%,有利于普通牙科诊所购置。

与其他影像诊断设备市场相似,我国的口腔CT主要市场份额长期以来被卡瓦、西诺德等进口品牌占据。

受益于口腔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口腔CT的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局面。

国产企业积极把握市场机遇,纷纷涉足口腔CT的研发制造。目前共有十款国产CBCT产品获CFDA批准上市,上市时间多集中在2014、2016两年。

CBCT应用范围广泛,基本覆盖口腔医学各领域

口腔CT在牙科CT成像软件(dentalCTprogram,DCT)的帮助下,可重建获得颌-口腔全景图像和各方位断层图像,图像清晰直观,已被成功用于种植牙术前测量、口腔炎症、肿瘤和口腔上颌窦瘘等多种疾病的诊断。

口腔CBCT目标客户群体庞大,市场极具开发潜力

我国口腔医疗经营机构主要包括公立和民营两大类型,公立口腔医院特点是资源优势较大,对患者形成了较强的虹吸作用,但是服务不够丰富;而民营口腔医院及诊所相比公立医院的优势是专业化的细致服务和个人品牌效应,因此发展速度很快。

民营口腔医院及诊所数量庞大,增速较快,是驱动口腔诊疗产业的主要力量,也是公司CBCT主要的销售渠道。以口腔医院为例,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2015年我国口腔医院501家,其中民营口腔医院332家,占比66%,在覆盖范围上民营口腔医院更为广泛。

从增速来看,公立口腔医院布局较为稳定,增长空间很小;而民营口腔医院适应市场需求,保持快速增长,2010-2015年复合增速达到18.85%。除了民营口腔医院,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私立口腔诊所,2016年我国私立口腔诊所8万家左右,目前约10万家,为CBCT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从产品渗透率方面看,资料显示台湾地区有6000多家民营口腔诊所,其中2000-2500家配有CBCT,渗透率30%-40%;

而我国CBCT目前保有量保守估计超过5000台,乐观估计为10000台左右,以8万家口腔医疗机构的数据来看渗透率约为7%—15%,相比于台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当下,国内CBCT市场已经度过“爆发前夜”的状态,市场教育、培育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即将正式进入爆发式放量阶段,可以预期CBCT渗透率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根据《2016-2022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动向调研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中的数据进行测算,2017年我国口腔医疗机构数量约为10万家,渗透率在10%左右,那么按照一台口腔CT均价30万元计算,则对应市场空间已达到30亿元。

如果2022年我国口腔医疗机构数量达到15万家,渗透率达到20%-25%的理想水平,则相应市场增量空间为60亿—82.5亿元。(招商证券:吴斌,蒋一樊 )